国产AV一区精品果冻传媒

新闻公告

【社会实践】青春筑梦乡村:“储力前行”助农团以园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纪实

来源:现代农林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:2025-07-05浏览次数:作者:罗夏琴、曾嘉伟

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,赣州职业技术学院“储力前行”助农团于2025年7月1日-5日深入赣州市赣县区储潭镇,以“园林+”专业视角融合科技赋能、产业调研、实践劳作、稀土探秘,构建“叁下乡”乡村振兴多维服务体系。团队通过政校协同、无人机航拍、田间实践及稀土科技探秘等多元形式,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深度耦合,在基层实践中书写青年担当。

政校协同:构建乡村发展智力引擎

助农团于7月1日抵达储潭镇时,便迅速与镇政府对接开展高质量乡村振兴座谈会,座谈会上助农团首先系统介绍了“叁下乡”活动方案、目的与行程安排,提出依托团队农业技术、生态规划等专业优势的“产学研用”协同方案,深度对接储潭镇特色产业发展需求,推动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深度融合,既为青年学子搭建锤炼专业技能、厚植服务担当的实践平台,也为储潭镇农业现代化转型和乡村全面振兴注入“技术活水”。储潭镇政府领导对助农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,详细介绍了镇域资源禀赋、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,并就团队关切的合作细节逐一解答,明确在资源对接、项目落地等方面提供支持,期望构建常态化“政—校—地”协同机制,形成高校智力与地方发展同频共振的合作范式。

图为助农团与储潭镇干部座谈合影。刘伊红 供图

产业调研:精准把脉乡村发展需求

助农团以科技手段为乡村资源调研破题,通过无人机航拍技术捕捉赣江沿岸生态脉络与田园景观,为农旅融合路线设计提供可视化数据支撑,同时为生态保护规划注入科技动能。学生也借此机会,学习无人机航拍技术,为专业技术赋能。

团队深入白涧村多类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全景调研:在蓝莓种植基地,结合园林设计专业知识构思节点优化方案,与技术人员探讨智能化灌溉技术应用;在现代化畜牧基地,调研欧洲优质种牛养殖与本地牧草资源的融合模式;在“稻改药田+农旅融合”的绿色农业转型区,与驻村书记共商农业增效路径;在叁角枫生态景观带及江畔草地区,围绕林下经济开发与生态旅游策划展开创意研讨。通过专业化视角解构产业脉络,团队精准把握乡村在资源开发、业态创新等方面的实际需求,为后续技术赋能奠定基础。

图为驻村书记在介绍村产业现状。罗夏琴 供图

劳动淬炼:田间地头厚植兴农情怀

助农团将实践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,在白涧蘑菇基地开展草菇采摘劳作。成员们直面 35℃菇棚的高温湿热环境,跟随技术专家学习温湿度精控技术,掌握 "轻摘轻放、避免损伤培养基质" 的采摘要领。两小时内,近百斤鲜嫩草菇在汗水中完成采收,队员们亲眼见证 "小蘑菇撬动大产业" 的鲜活图景。

在蓝莓基地修剪实践中,团队遵循 "通风透光、去弱留强" 的专业原则,于 40℃酷暑下为果树疏除过密枝与徒长枝。从最初谨慎对照示范动作到熟练完成树形优化,成员们以规范操作助力蓝莓树体养分优化,为下一轮生长周期夯实基础。

两场沉浸式劳动实践中,菌香与汗水交织的菇棚、烈日下规整的果树剪影,成为最生动的专业课堂。队员们不仅在实操中提升修剪、采摘等专业技能,更通过躬身劳作深刻体会农业生产的精细考究,将"把论文写在大地上"的承诺转化为指尖的技艺与脚下的担当,让兴农情怀在泥土与汗水中生根发芽。

图为助农团学生在修剪蓝莓树枝。曾嘉伟 供图

科技探秘:解锁稀土赋能农业维度

团队走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,探秘稀土资源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应用。通过了解新型转红光功能薄膜、稀土尝贰顿精准补光等技术如何提升作物光合作用效率,成员们见证“科技增收”的实践路径;从“原液洗矿”等绿色开采工艺到稀土在设施农业中的场景落地,团队深刻理解“小元素、大战略”的科技兴农逻辑。此次科研探秘之旅不仅拓宽了成员们的专业视野,更让“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”的理念与乡村振兴实践形成深度联结。

图为助农团参观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稀土展厅合影。罗夏琴 供图

此次“叁下乡”活动中,“储力前行”助农团以“专业调研—技术落地—科研赋能”的闭环模式,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需求的有机衔接。未来团队将持续深耕储潭镇,以园林专业为核心,在农业技术推广、生态景观设计、农旅融合策划等领域深化实践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。

(撰稿:罗夏琴、曾嘉伟;图文编辑:任磊;责任编辑:温春燕;初审:巫健;复审:李琪;主审:曾卫平)



版权所有:国产AV一区精品果冻传媒